关键词: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实施
实施机制
行动逻辑
层次转换
摘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促逼与各类教师教育政策的全力推动下,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不得不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培养未来教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作为落实师范生培养的“标志性”实践活动,是达到预期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直接关涉怎样培养未来教师的问题。然而,在实践层面,目标明确、时间集中、内容全面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在实施中的价值与功用反倒备受质疑,甚至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阻碍。在理论层面,研究者往往注重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结果评定的静态研究,而对动态“实是”的课程正在由谁实施,以怎样的方式实施,又有怎样的效果以及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实施样态等知之甚少。鉴于此,本研究欲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微观实施机制展开探究,重点关注不同层次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在实践中是如何演绎转换的。
围绕这一问题,本研究借助课程实施层次理论与社会学中的行动理论,在明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实质是法定的课程、师定的课程与生定的课程的层次转换后,从不同层次课程实施者的行动逻辑及其形塑因素出发,具体描绘不同层次课程是如何在不同课程实施者的行动中转换形成的,以此诠释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机制。具体包括三方面问题:第一,不同层次的课程是由谁来实施的,他们对不同层次课程的转换具有怎样的作用?第二,不同层次课程实施者的实施行动是按照怎样的逻辑展开的?课程实施场域内哪些因素影响着课程实施者的行动逻辑,又是如何成为形塑课程实施者行动逻辑的影响因素?第三,不同层次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者的行动逻辑中是如何转换的,最终转换形成样态如何?它意味着什么?
研究以地方师范院校S大学《教育学》课程为例,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分别对法定的课程、师定的课程与生定的课程中的37位直接相关的课程实施者开展半结构化访谈,并结合现场观察以及相关文本资料的搜集等,借助Nvivo12编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结果四个维度来分析不同层次课程实施者的实施行动,同时对不同层次课程实施过程中结构性因素与主体性因素,以及二者间的互构关系与作用展开分析,探讨其是如何通过形塑课程实施者的行动逻辑,进而推动不同层次课程的转换。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对于法定的课程,外部政策与高等院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规范引导规定着法定课程实施者的选择行动,但由于法定课程实施者认知、课程素养与利益等的负向作用,法定课程实施者的选择行动因循守旧,致使其行动逻辑呈现出“弱导向”与“强因循”的特性,理想的课程的“合法化”转换沦为政策导向规定下的因循性选择转换。最终,法定课程的转换形成样态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注重核心素养的同时沿袭原有的三维目标框架,内容选择按例以教材为中心,强调现代教学理念的同时又走向单一化教学方法,偏向事实性知识的评价标准。
对于师定的课程,高等院校内部各类教学管理规范,规约着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生成,但教师教育者依然能够依据自身的经验、信念与习惯等对法定的课程做出权宜性变通,致使其行动逻辑呈现出“弱规约”与“强自主”的特性,法定的课程向师定的课程的转换相应成为了多维关系下的权宜性生成转换。最终,法定课程目标在教学生成中几乎被完全重构,课程内容在忠实取向的基础上被扩充提炼,教学方法实现了初步的多元化,而评价标准充斥着主观性。
对于生定的课程,在高等院校严格的时空规训下,师范生基本都能按规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但受自身的非理性认知与学徒观察期被动式学习习惯等的影响,师范生在课堂学习中以隐性的方式拒绝经验的深度建构,其行动逻辑呈现出“强控制”与“弱主动”的特性,师定的课程向生定的课程的转换沦为融入实践体验的被动性建构转换。最终,学习目标偏向功利,学习内容零散模糊与学习方法被动。不过,相对于意识层面几乎无效的经验建构,师范生在适当实践情境激发下,却潜意识地运用与发展在课程学习中所建构的部分“惰性”经验,但整体效果欠佳。
总体来说,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具有规约性与主体性的双重特性,而由于不同层次课程实施场域内的力量关系对比不均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规约性与主体性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最终造成不同层次的课程被变通性转换,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机制揭示与解释的根源也在于课程实施者。基于如上结论,提出如下行动建议,注重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质量整体视域中制度的配套与兼容,培育优质的实施文化与充分观照课程实施中不同课程实施者间的协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