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卢梭
价值共识
马克思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文本中系统地呈现了什么是“价值共识”、为什么要凝聚“价值共识”以及怎样建构“价值共识”的思想线索。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功能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审视其价值共识思想,一方面能够看到卢梭“价值共识”思想的优势及局限;另一方面,也能够厘清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共识思想对卢梭的超越,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卢梭在其著作中系统地建构了关于人类寻求“价值共识”的思想线索,提出了关于“价值共识”思想的核心概念、“价值共识”思想的实践目的、“价值共识”的形成条件和“价值共识”的实现途径,卢梭基于“价值共识”思想建构了他的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框架体系。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具体原理与卢梭“价值共识”思想进行对照,可以看到卢梭的“价值共识”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存在诸多理论关联。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的视角切入,可以看到“价值共识”是人类超越“自然状态”而进入“社会状态”的关键环节,这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即引导公民达成社会性的“价值共识”。然而,卢梭所谓的“社会状态”是在他对人性的抽象理解基础上,以“契约”的形式建构起来的,这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社会人所理解的“社会状态”具有本质区别。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公有制生产关系基础上才能达成真正的“价值共识”。因而,离开唯物史观的“价值共识”在马克思看来是不可能的。基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卢梭“价值共识”思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审视,能够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的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的视角考察卢梭“价值共识”思想可以看到,“价值共识”充当了社会契约的理性前提,因此就其功能而言是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提供保障,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虚假的共同体”。这一点与马克思意义上的“价值共识”具有本质性区别。在马克思看来,“价值共识”的功能是团结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通过“价值共识”激活无产阶级的实践的能动性,正如马克思本人所指出的,“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价值共识”充当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解放功能,从而为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价值共识基础。立足马克思对“价值共识”功能的理解,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的角度反思卢梭“价值共识”思想的功能,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传承创新文化、立德树人和培养公民的功能有更精准的理解。
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卢梭“价值共识”思想可以看到,卢梭把“公意”视为价值本体的呈现形式,将它作为达成契约的基石,“公意”因而具有了客观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作为客观真理性的价值本体确立起来,从而为“价值共识”提供客观基础。然而,卢梭“价值共识”思想中蕴含的价值本体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因而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不同,马克思把价值本体确立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并把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作为价值本体,从而克服了卢梭唯心论的价值本体观念。运用马克思关于价值本体的观点,反思卢梭“价值共识”思想中的价值本体,能够帮助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本体作出更科学地阐释。
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的角度审视卢梭“价值共识”思想就会看到,“价值共识”是在不同认识主体之间所形成的一致性。所以,如何消除认识主体的主观偏见就成为达成“价值共识”的关键问题。在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上,卢梭因其感觉经验论的认识论基础和契约对政治生活神圣性确立的无效性而遇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境。在马克思看来,“价值共识”问题不仅仅是卢梭意义上的认识论问题,而且更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问题”。正如他所说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问题,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达成“价值共识”的教育活动,要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是可能的。遵从马克思这一观点的指引,分析卢梭“价值共识”思想中的认识论难题,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论问题有更清晰的认知。
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维度探查卢梭“价值共识”思想就会发现,他在“价值共识”思想中倡导的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诸多关联。卢梭也主张通过感性化和理性化的方法对人进行教育,从而形成价值共识,然而卢梭诉诸的教育方法是以他对契约的构建为指向的。他认为“价值共识”可以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来达成,卢梭诉诸于“契约”使价值共识上升到普遍的“公意”,最后形成国家。然而,契约只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抽象法”的范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契约只是反映了“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因而在这一局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本质上是无效的。马克思则立足于“普遍交往”,通过建立普遍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来确立“价值共识”,因而创立了唯物史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