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江口
水生生物资源分布特征
系统保护规划
优先保护区域
保护紧迫性指数
摘要:
长江口为我国第一大河口,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且水生生物资源丰富,但是近年来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减,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成为目前亟需的工作重点。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自2020年起开展了长江十年禁渔,长江口禁渔范围也进行了外延,以期能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本研究基于2017-2021年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调查,总结分析水生生物资源分布特征,使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探索基于不同目的的保护规划,确定保护重点区域。结果如下:(1)本研究分析了2017-2021年长江口的水生生物资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共有鱼类6目11科19属21种,蟹类1目5科7属10种,虾类1目3科5属9种。整体水生生物资源分布特征明显,长江口北支资源密度指数大于南支水域,崇明岛东滩外部海域大于长江口内河口。2017、2018与2019年整体资源密度指数相近,分别为6400ind/h、7564ind/h、4088ind/h。2020年资源密度指数较前三年有较大提升,为15588ind/h,2021年资源密度指数比2020年资源密度指数又上升了接近1.5倍,为39240ind/h,其资源密度指数正逐年增加。Z5与Z16采样点位资源密度指数均在1400ind/h以上,长江口水生高资源密度指数区域分布较为集中。(2)通过Marxan进行系统保护规划,从整体资源分布特征,设置不同保护网格尺度,比较不同保护程度下,各保护方案的特征。结果如下:当保护程度变化时,所有规格的规划单元存在共同的变化趋势,以3km×3km规格的规划单元为例,通过不同的代表性目标设置,得到在25%的代表性目标,被高频率选择(80~100)的规划单元数量最少,为16个;在30%的代表性目标下,被高频率选择的规划单元增多到48个,在35%与40%的代表性目标下,增加到77与92个,规划单元相差最多76个,面积差约有230km2。即在越高的代表性目标下,保护方案中被高频率选择的规划单元越多,不可替代性越高。最优解中选择的规划单元也逐渐变多,在长江口南支北港东西向监测断面与122°10′E的崇明岛东滩外部海域集中分布,内河口的规划单元分布范围向西扩张,崇明岛东滩外部海域的规划单元逐渐与长江口北支水域形成连通,同时往西扩展。保护范围更具有连通性,保护程度更广泛,但是保护成本更高。当保护程度相同时,不同规格的规划单元变化趋势不同。以25%的代表性目标为例,3km×3km的规划单元中仅有14个高频率规划单元,占所有被选择规划单元的7%。但在5km×5km的规格规划单元中,高频率规划单元为23个,占被选择的规划单元总数的24%。10km×10km的规划单元中,高频率规划单元为21个,占总数51%。越高规格的规划单元中被高频率选择的规划单元占总数的百分比越高网格尺度大的规划单元有更大的保护范围被选择,即越高规格的规划单元中被高频率选择的规划单元占总数的百分比越高,同时最优解中选择的规划单元数量也相应的增多,这可能与更大规格的规划单元所包含的物种资源分布特征更多有一定的相关性。(3)系统保护规划设置相对较高的保护紧迫性指数来保护重点水生生物,该指数可以系统保护规划的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为研究该指数对规划的影响,设置不同的保护紧迫性指数,结果如下:当对重点水生生物设置紧迫保护性指数时,系统保护规划给出的保护方案范围更加广泛,连通更加紧密。具体表现为,以25%的代表性目标下最优解中选择的规划单元数量为例,引入保护紧迫性指数的最优解中选择了72个规划单元,未引入的只有39个,两者数量上接近50%的规划单元未被选择。引入该指数时的高频率选择与最优解中的规划单元数量远远大于未引入该指数的数量,说明该指数可以较大程度上影响重点保护水生生物不可替代性、优先保护区域以及保护空缺的变化,因此可以认定其系统保护规划中对重点保护水生生物保护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基于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特征,使用系统保护规划的方法对长江口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方案,并通过对照分析研究了保护紧迫性指数对重点水生生物的作用。为长江口不同目标的保护方案提供探索研究。同时,本研究对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