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珠江河口
环境因子
典型水生生物
响应关系
指示意义
摘要: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口遭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河口环境发生变化并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口水生生物和环境的保护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此关于河口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指示意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由于缺乏长时间序列的生态监测数据,当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于河口水生生物与环境的现状问题,较少研究能够综合评估现状和历史时期的河口变化特征。此外,由于河口变化复杂,多个环境因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具有叠加作用,人们难以识别关键指示物种并探究其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为此,本研究以珠江河口作为研究区,综合评估珠江河口现状和历史时期典型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并识别指示物种以分析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首先,沿珠江河口均匀布设24个采样点,对采样点的水质和现生生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硅藻)开展三个时期(1月份、4月份和8月份)的采样调查和数据分析,以了解珠江河口水生生物和环境的现状。采用分类和回归树模型(CART)识别影响水生生物的关键水质因子,并拟合关键水质因子与水生生物之间的广义可加模型(GAMs)响应曲线,以确定关键水质因子的适宜范围;然后,选择沉积条件良好的地点采集沉积柱,应用沉积年代学理论对沉积柱进行测年分析并识别沉积物理化指标和生物遗迹(硅藻化石)信息,以重建历史时期的珠江河口水生生物和环境的变化过程。采用冗余分析(RDA)识别影响硅藻群落的关键理化指标,并以GAMs拟合硅藻多样性及丰度与关键理化指标的响应关系,确定沉积物理化指标的适宜范围;最后,为了探究水生生物对河口变化的指示意义,采用k-均值法将珠江河口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环境特征类型,并利用生物指示值法识别每个环境特征类型的硅藻指示物种。以GAMs模型确定关键环境因子对指示物种的适宜范围,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拟合指示物种和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转换关系,以模拟不同环境情景的硅藻丰度范围。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珠江河口空间存在明显差异的水质因子包括盐度(SAL)、总磷(TP)、总氮(TN)、总有机碳(TOC)、p H、溶解氧(DO)、三种无机氮(NO2-N、NO3-N、NH3-N)。总体而言,靠近外海区域的水质优于河道和河口区域。从丰度和丰富度特征来看,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更加趋向于近海区域,而硅藻更加趋向于河道和河口区域。CART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关键水质因子为SAL、TP、p H和NH3-N,影响硅藻多样性的关键水质因子为SAL、TP和DO。GAMs结果表明关键水质因子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适宜范围为SAL=21.51‰~32.32‰,TP=0.05~0.20 mg/L,p H=7.7~8.2,TN=0.40~1.50 mg/L,对水体硅藻的适宜范围为SAL=18.42‰~32.32‰,TP=0.20~0.35 mg/L,DO=5.30~11.0 mg/L。(2)对珠江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淇澳岛具有良好的沉积条件,因此将其选为沉积柱的采集地点。基于沉积年代学方法,获取的沉积柱可识别珠江河口1925~2020年的历史时期变化过程,其中沉积物中理化指标TP、Cr、Zn、Ni、Cu、Pb、Cd和D50在历史时期变化明显,大部分随着年份增加而增长。对沉积柱硅藻组合带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沉积硅藻组合特征在1986年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硅藻丰度上看,1986年以后硅藻丰度大量增长,直到2019年大约增长了9倍。RDA分析结果表明TP、Zn、Cu和Pb是影响沉积硅藻群落的关键理化指标,GAMs响应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理化指标适宜范围为:TP=660~770mg/kg,Pb=50~72mg/kg。(3)采用k-均值划分法对珠江河口的环境特征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珠江河口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7种环境特征类型。利用生物指示值法识别不同环境特征类型的指示物种,结果表明对水质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共有15种,其中出现频率超过20%的包括棘冠藻、中勒骨条藻、斯氏几内亚藻、环纹娄氏藻和美丽斜纹藻;对沉积物理化指标敏感的指示物种共有14种,出现频率超过20%的包括颗粒直链藻、琼氏圆筛藻、小眼圆筛藻、洛氏圆筛藻、细弱圆筛藻和舌型圆筛藻。GAM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指示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指示物种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转换关系,其决定系数R2显示模型预测性能良好。对不同环境特征情景模拟,结果表明在低盐度地区,应当维持TP浓度为较低的水平;当河口水体DO浓度较高时,也应维持较低的TP浓度水平(即TP<0.21 mg/L)。采样点HU1、HU2、HU4、JM2和LD9的污染程度偏高,而采样点HM2、HQ1、HU3、LD4、LD7、LD8和LD10的的污染程度较小。本研究确定了珠江河口典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