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消毒副产物
水产养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生物毒性效应
生态风险评估
摘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成为常态,由于高密度养殖容易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为了防止水产品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的传播,在水产养殖清塘期间以及疾病预防中,大量消毒剂在养殖过程使用。在消毒过程中,消毒剂与养殖水体中的天然有机物、溴离子和碘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类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统称为消毒副产物(DBPs)。当水体中含有碘离子,或者水体消毒过程中投加含碘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时容易生成碘代消毒副产物(I-DBPs),与同类型的溴代消毒副产物(Br-DBP s)和氯代消毒副产物(Cl-DBPs)相比,I-DBPs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而且目前尚未受到管制,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其环境健康风险亟需开展相关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建立27种DBPs的测定方法,在监测上海郊区典型河道在不同季节中DBPs的浓度水平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消毒实验,筛选出水产养殖水体投入大剂量碘制剂消毒时产生的高浓度I-DBPs—碘仿(TIM);选取浮游植物(近头状伪蹄形藻和斜生栅藻)、浮游动物(大型溞)和鱼类(稀有鮈鲫和鲫鱼)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 TIM对水生生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基于本研究获得的毒性数据,并结合数据库检索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分布法(SSD)和风险评价因子法(RAF),推导出8种典型卤代烃类DBPs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通过风险熵值法(RQ)对上述8种卤代烃类DBPs在上海郊区典型河道中的水生态风险开展了评估。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建立的27种DBPs痕量共检测GC-MS/MS方法,色谱峰分离效果好,出峰情况稳定且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分析方法灵敏度高,其检出限范围在0.18~16 ng·L-1,加标回收率为76.5%~112%,精密度<25%。27种DBPs检测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24%,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精密性。(2)水产养殖水体中投加不同浓度的聚维酮碘,对碘代三卤甲烷(I-THMs)生成的种类和浓度有显著影响。在不同暴露浓度的各个时间段,7种I-THMs中TIM生成量均最大,虽然随着聚维酮碘浓度增加,多种I-THMs的含量都相应增加,TIM占比有所下降,但其总浓度仍远大于其他I-THMs,因此TIM为水产养殖业大剂量消毒产生的典型DBPs。(3)上海郊区典型河道在不同季节检出的DBPs种类和浓度均存在明显差异,总的来说,冬季>夏季>秋季。其中二氯甲烷(DCM)、三氯甲烷(TCM)、1,2-二氯乙烷(1,2-DCE)、四氯化碳(CTC)、二氯一溴甲烷(BDCM)、一氯二溴甲烷(DBCM)和三溴甲烷(TBM)这7种挥发性卤代烃类DBPs检出率和检出浓度最高,TIM也常被检出,而卤乙腈(HANs)检出率极低。(4)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TIM对于近头状伪蹄形藻和斜生栅藻属于极高危害性水平,对于大型溞、稀有鮈鲫和鲫鱼属于高危害水平;5种生物的敏感程度为:稀有鮈鲫<鲫鱼<大型溞<斜生栅藻<近头状伪蹄形藻。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TIM不仅对大型溞繁殖具有中等危害毒性作用,更对鲫鱼的生长发育具有高等危害毒性影响。(5)采用流水式暴露试验研究了 28 d鲫鱼幼体生长过程TIM对抗氧化物酶系统的影响,发现鲫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暴露初期表现出抑制作用,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并最终转变为诱导效应;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TIM浓度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促进再抑制的趋势;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随着TIM暴露浓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TIM的长期暴露会导致鱼体内抗氧化物酶系统的损害,并最终引起生物细胞脂质过氧化。(6)8种卤代烃类DBPs在上海郊区典型河道中夏、秋、冬季的急性风险熵lg(RQ)值均<10-3,表明其急性生态风险可忽略;但是,慢性风险熵lg(RQ)在夏季和秋季所有采样点位以及冬季支流点位中均小于-1,处于低风险水平,而在冬季干流S1、S2、S5三个点位lg(RQ)值为-0.89、-0.92、-0.93,处于中风险水平,表明其慢性生态风险不可忽略,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关注其长期暴露的生态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