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江江苏段
水生生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资源
摘要:
2004~2005年在长江江苏段选设4个断面7个监测点,通过定点定期监测的方式对长江江苏段鱼类、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等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和研究,具体结果概述如下:
1长江江苏段鱼类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研究
根据2001~2005年对长江江苏段鱼类的调查与监测,结合鱼类学研究的最新观点,对长江江苏段鱼类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归并,结果长江江苏段共记录鱼类162种(19目42科)。本次调查采集到鱼类15目32科109种,其中2个新种,2个省新记录,种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共48种,占44.04%;鳅科和(?)科各7种,分别占6.42%;鰕虎鱼科6种,占5.50%;鮨科5种,占4.25%;银鱼科和塘鳢科各3种,分别占2.75%;鳀科、鲶科、鲻科、弹涂鱼科和鳗虾虎鱼科各2种,分别占1.83%;其它20科各1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标(IRI)计算,江苏全江段的优势种分别为(?)Hemiculterleucisculus(Basilewsky)、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Linnaeus)、鳊Parabramispekinensis(Basilewsky)、鲤Cyprinus capio Linnaeus、刀鲚Coilia nasus Schlegel、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似鳊Pseudobrama simony(Bleeker)、香斜棘(?)Callionymus olidus Günther、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Valencienne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Valenciennes);优势种平均体重为0.974~292.431g,江段鱼类小型化,低龄化态势仍十分严重。
2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2004年9月~2005年3月长江江苏段枯、平、丰3个水期的浮游植物的采集调查,共检出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10门96属168种(包括未定种),其中绿藻门64种,占38.10%;硅藻门58种,占34.52%;蓝藻门25种,占14.88%;裸藻门8种,占4.76%;黄藻门5种,占2.98%;金藻门3种,占1.79%;甲藻门2种,占1.19%;红藻门、隐藻门和轮藻门各1种,占0.60%。丰水期浮游植物优势群为直链藻(Melosira)、颤藻(Oscilatoria)、脆杆藻(Fragilaria)和纤维藻(Ankistrodesmus);平水期优势群为直链藻(Melosira)、颤藻(Oscilatoria)、脆杆藻(Fragilaria)、微孢藻(Microspora)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枯水期优势群为星杆藻(Asterionella.)、新月藻(Closterium)、直链藻(Melosira)和脆杆藻(Fragilaria)。各江段浮游密度都以枯水期最高,基本以丰水期为最低。
3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于2004年9月、12月、2005年3月对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108种,以轮虫最多,45个种属,占41.66%。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11.11%。枝角类25个种属,占23.14%;桡足类26个种属,占24.07%。年浮游动物密度为个47.96/L,主要是以轮虫为主,全年常见的优势类群为:轮虫的臂尾轮虫属、三肢轮虫属、龟甲轮虫属、晶囊轮虫属;枝角类的象鼻溞属、秀体溞属;桡足类的真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许水蚤属等。
4长江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水质的初步评价
通过2004年9月、12月和2005年3月3次对长江江苏段底栖动物的定量调查及平时的定性补充调查,结果共发现底栖动物58种,其中环节动物门12种、软体动物门16种、节肢动物门30种;平均密度为95.03ind/m2,不同水期密度分别为丰水期115.74 ind/m2、平水期127.07 ind/m2、枯水期42.27ind/m2;主要优势种类为中华颤蚓、钉螺、日本沙蚕、河蚬和苏氏尾鳃蚓;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281;平均水质综合评定为轻度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