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淡水养殖
技术史
渔业史
二十世纪
摘要:
我国淡水养殖历史悠久,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末年就开始养殖鱼类。至秦汉时期,我国已有淡水养殖专书面世,淡水鱼的养殖已从小型水体的池塘发展到大型水体的湖泊。隋唐时期,我国淡水养殖鱼的种类增加,除养殖鲤鱼外,传统“四大家鱼”——“草、青、鲢、鳙”均在这一时期出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进一步发展,为我国近现代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904年,愤于“中国渔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海权”的近代资本家张謇,力举商部组织渔业公司,拉开我国近现代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帷幕。不过,由于解放前长期的军阀混战、国内战争频繁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影响我国近代淡水养殖事业及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致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在20世纪的上半叶基本上仍主要承袭传统养殖技术而没有大的变化。
解放初期,由于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得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获得空前发展,首先是“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完全依靠捕捞天然鱼苗发展渔业的被动局面;其次是在鱼苗培育上,正确采取“肥水下塘、适当稀养、施肥和投饵相配合”使我国鱼苗培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池塘养鱼方面总结出“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在湖泊、水库、河道养殖以及人工饵料及鱼病防治技术等方面也获得相应进步。
文革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我国渔业管理机构及部分科研机构被撤,淡水养殖生产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城郊渔业仍有一定发展,养殖技术亦在不少方面取得可喜进步,如在人工繁殖与育种方面,当时对河鳗、柏氏鲤、黄尾密鲴、长江鲟、中华鲟等进行卓有成效的人工繁殖研究;同时用兴国红鲤与苏联镜鲤杂交,获得生长良好的“红镜鲤”;用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获得深受群众欢迎的“福寿鱼”;用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荷包红鲤与元江鲤、荷包红鲤与湘江野鲤杂交,分别培育出“丰鲤”、“荷元鲤”、“芙蓉鲤”、“岳鲤”等新品种;用青灰色鲤鱼、红鲤和荷包红鲤为材料,将其囊胚期的细胞核注入到鲫鱼卵去核的细胞质中,结果获得正常生活的鲤、鲫杂交鱼,克服了在远缘鱼类有性杂交所难以逾越的困难。此外,还进行鱼类多倍体育种的探索性实验,获得了能发育的2倍体红鲤和3倍体团头鲂。在池塘养殖技术方面,当时大力推进鱼池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塌塘改好塘、死水塘改活水塘,极大地提高池鱼产量;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方面亦逐步从粗放、粗养、粗管向着半精养、精养方向发展。在人工饵料方面,重点进行代用饲料研究;在渔业机械方面,这时期有了一项重要突破,发明增氧机,这对控制池鱼浮头和防止泛池有明显效果,为其后池塘高产稳产养殖提供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经济经历了一场极为深刻、极其广泛的巨大变革。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群众养鱼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国多年徘徊的淡水渔业生产局面被一举打破,渔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我国的鱼苗培育除大力推广了湖汉、库湾、塘堰种植稗草饲养鱼种,网箱、网拦以及草浆培育鱼种等新技术外,还研究了用螺旋鱼腥藻培育白鲢鱼种,用敌百虫控制鱼苗下塘时适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用工厂化方法培育鱼种等,通过不同放养密度、不同放养规格和不同放养时间,采用成鱼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增氧、换水等办法,使常规鱼种产量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在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上,主要对大鲵(娃娃鱼)、香鱼、鲥鱼、梭鱼、长吻鮠、花鱼骨、鲻鱼、革胡子鲶、黄鳍鲷、粗糙沼虾、大口黑鲈、淡水白鲳、淡水青虾、淡水龙虾、鳖、麦瑞加拉鲮鱼等进行人工繁殖研究。还利用翘嘴鳜鱼与大眼鳜鱼、鲮鱼(♀)与湘鲮(♂)、东北银鲫(♀)与日本白鲫(♂)进行杂交试验,并通过杂交选育出具双隐性重组的红镜鲤,具有鲜明特征的建鲤和湘鲫。同时利用雌核发育技术建立优良家养鲢鱼品系,选育出生长速度快的尼罗罗非鱼、雌核发育三倍体鲤鱼。同时,还在莫桑比克非鲫中获得一批染色体为YY型的“超雄”鱼;取得高等生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至泥鳅的成功试验。在种质鉴定与保种技术方面,补充完善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等鱼种的鉴定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鱼类特点且实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种质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技术;同时还建立了不同水系中华绒鳌蟹的判别技术,初步确定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鱼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间的分子水平平均遗传变异度指标等。在养殖技术方面,无论在池塘还是湖泊、水库、河道等养殖中,均大力推广配合饲料的使用,发展综合养鱼和生态养鱼技术,使各种不同水体养殖产量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科技工作者还对大中型湖泊普遍进行了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积极开展人工放养与移植驯化工作,大力发展围拦养殖系统工程和湖泊规模化养殖技术,发展了冷流水、温流水、河道与水库流水、工厂流水、人工机械化流水和组装式生物系